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辅导 - 高考综合习题 - 正文
知分填志愿仍有风险  谨防高分“扎堆”现象
来源:海峡教育报 2005-5-20 15:05:41 【字体:小 大】

今年我省高招最大的变化是填报志愿时间的调整。329召开的2005年省招生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经充分讨论,决定今年我省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时间调整为:高考成绩公布、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划定以后进行,本、专科志愿一次性填报完成。换句话说,今年考生填报各类升学志愿工作均安排在高考成绩通知考生本人和各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公布后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在62830日。

    在此之前,我省填报志愿分两批次,第一批实行估分填报志愿,即在高考结束后,学生高考成绩公布之前填报,填报的是提前批和本科全部批次的志愿;第二批填报高职高专批志愿,是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我省今年之所以实行知分填报志愿,是根据省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议,以及近几年来考生家长反映的意见而做出的修改。

    这一政策公布后,有的考生和家长认为,可以按分数填报自己认为理想的学校和专业,把握更大了,“命中率”相对更高,风险变没了。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多位招生专家,他们提醒考生和家长,分数线公布后填报志愿仍有风险,考生和家长要有清醒的认识,现在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复习,而不是考虑填报志愿的事。

报考的盲目性现象无法完全避免

    一位多年从事高招工作的高校老师认为,今年的知分填报志愿是考生家长几年努力争取的结果,是考生自己做出的选择。然而,事实上,知道自己的成绩和录取分数线也不能保证填报志愿准确无误,这是因为考生仍然不能掌握全省考生的成绩、自己在全省的排名等信息。更重要的是,考生无法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因而并不能完全避免报考的盲目性。换句话说,志愿选择的准确性还取决于报考同一学校和同一专业的其他考生情况。

    他提醒说,知分填报志愿并不意味着学校录取分数线也能确定,即考生也不能指望出分后填报志愿可以帮助自己下定决心报考某校。这里有一个常识:在报考某校的人数以及考生的分数分布等因素中,只要有一个没有确定,谁也说不清学校的录取线。

    他举例做了说明,即使知道自己在全省排在前200名,仍然无法十分确定自己应该填报哪所学校。换句话说,如果知道自己的分数是在全省理工类的第200名,如果北大和清华各在福建省录取100名理工类的学生,考生仍然无法确定是要填报清华还是北大,因为他不清楚排在他前面的199名考生中,报清华的多,还是报北大的多。

高分“扎堆”的情况可能会出现

    或许,考生和家长会认为,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公布分数段,使考生对自己名次做出基本准确的判断。但是,专家们也提醒:这也许可以帮助名次靠前的学生下定决心。但是,分数稍低的考生就增加了难度,原因是他无法确定分数高于他的考生的具体分流情况。

    据介绍,从外省市(北京、江苏等省市)实行考后公布成绩填志愿的经验来看,高考考后填志愿要特别防止高分“扎堆”现象,而同一学校考生报考从众心理是产生高分扎堆现象的根源。要解决“高分考生扎堆”的问题,除了考生要向中学老师或所报考高校的招办老师获取今年报考情况分析外,还要注意参考所报专业近三年的录取分数。

    专家们说,要警惕高分扎堆,它是知分报志愿的典型风险特征,道理很简单,一个本来只能上一般学校的考生如果意外考了高分,他一定不会仅仅满足于报考一般学校,这样非常容易出现报考学校过分集中或生源不足的现象。他说,万一出现高分扎堆的现象,那么,考生的参考志愿会变得十分重要,考生在填报参考志愿时,一定要注意拉开档次。

    比如2003年,北京的高考实行知分填报志愿,结果高分扎堆到清华,北大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缺档情况,即重点线上第一志愿的考生数达不到计划数。

填报志愿三种方式各有利弊

    考前填、考后估分填、出成绩后填,三种填报方式哪种最好?几位专家一致认为,三种填报方式可谓各有利弊。

    考前填报志愿,能够充分体现考生的意愿,招生考试部门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录取信息处理。但考生和考生家长心中无底,风险也相对高。可能导致一些考生因填报的学校和专业过高,实际考分达不到学校录取线而落选;或一些考生因填报的学校和专业偏低,实际考分偏高,造成“高分低录”。

    考后估分填报志愿,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发挥情况和教师指导下估出的“考试成绩”进行填报志愿,减少了部分盲目性,填报志愿的“命中率”相对更高一些,但同样存在考生因估分过高落选或估分偏低“高分低录”的风险。

    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表面看使考生和家长“心中有数”,可以按分数填报自己认为理想的学校,但由于考生能知道的只有自己的成绩,而不知道别人的成绩,更不知道别人填报的志愿。自己第一志愿所填的学校或专业,全省会有多少考生同样第一志愿填报了它?自己在其中能排到多少名?这些都还是未知数。因此同样可能存在大量的志愿“撞车”现象,甚至高分落选。同时还有可能造成尖子人才过度集中于目前所体现的热门学校和专业,形成热门与冷门的分化,热门的学校(或专业)存在一定“撞车”现象,冷门的学校(专业)出现上线生源不足,甚至需要适当降分录取等,这也不利于人才在各种行业的均衡分布。

    从“知己知彼”的角度来说,考生在考前填报志愿基本上能做到“知己”;“知彼”即是考生想知道自己选报的学校在全省报考人数多少、录取分数的高低,而这一点无论在考前、考后或知道分数后都是事先无法准确知道的,只有考生填完志愿,全省作出统计后才能知道。

    由此可见,在信息透明之后填报志愿,同样会有考生填报志愿不合理,同样会有高分撞车现象,同样会出现高分低就、低分高就的情况,无论哪一种填报方法都不可能消除这些问题。有人说,考前估分填报志愿是“蒙着报”,而出分后填报志愿是“报着蒙”,彼此半斤八两。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应该肯定这三种安排无论哪一种对全体考生而言,都是站得住脚的。因为每个考生都是在相同的状况下来进行选择的。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